中新网吉林10月6日电 (记者 石洪宇)这个国庆节长假,住在松花江岸的任建国只休息了一天。趁着大批鸟类还未抵达,他忙着乘船踏查沿岸环境——江中小岛是野鸭歇脚的地方,水下丰富的鱼类和植物是鸟类过冬的食物。
63岁的任建国家在吉林省吉林市,因蜿蜒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当地又称“江城”。松花江作为中国七大河之一,全长2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被两岸居民称为“母亲河”。
任建国陪伴“母亲河”已有26年,在其驻守的长白岛,每年有20多种水鸟栖息,其中包括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鸟类。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来此栖息的水鸟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
“第一批‘朋友’已经到了,非常准时。”任建国拿起胸前的望远镜,观察到200多只野鸭徜徉水面。他十分熟悉它们的习性:冬季前后将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南方,在长白岛繁衍,夏季时返回;也有一些来自西伯利亚地区。动物专家还告诉他,松花江正成为部分鸟类的迁徙走廊。
在“鸟叔”的记忆里,水鸟数量是从几十只逐渐增长到近些年的数千只,“这是整个城市努力的成果,所有人目标一致。”
20世纪90年代,摄影爱好者拍下鸟类在长白岛附近觅食的照片,但偶尔也会发生捕鸟、伤鸟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当时不到40岁的任建国开始义务护鸟,并挽救受伤的鸟类。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鸟,他搬到了江边的简陋小屋,把那里改建成救助站。不过,刚搬来的那段日子,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后来,热爱锻炼的市民、摄影爱好者成为任建国的支持者,他们路过长白岛附近时会义务帮助他,并提供一些物资。他的事迹也逐渐被更多市民了解。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大家渐渐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当时我们都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缺少一些科学方法,直到有很多大学生来岛上踏查。”任建国由此学到很多专业知识。
后来,吉林市将爱鸟周设定为重要节日,学生、工人、环保志愿者来到松花江岸,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并在山林拆除捕鸟套网。
但只有市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重工业程度较深,如何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平衡之道,一直是整个城市思考的问题。
2010年之后,任建国见到了很多“更大规模、更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官方设置了行人拦网、观景区域,严控生产生活排放,还用增殖放流等手段提升水质。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长白岛段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竣工后,长白岛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长白岛湿地公园也成为了野鸭栖息、游人观鸟的乐园。
任建国认为,其生态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容纳更多鸟类。
目前,长白岛是许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教育基地,国庆、春节、元旦等时节观鸟人群如织。
任建国说,“这是一个城市的光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