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平凉老乡”半世民族兄弟情谊
  3月上旬的一天,80岁的李金昌老人兴奋得彻夜未眠,洋洋洒洒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回忆文章,发在了个人公众号上,文章题目叫《我们世世代代是亲戚》,内容主要讲述了半个世纪前他在新疆哈密与三位平凉回族老乡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他50年来苦苦寻找几位老乡的曲折历程。
  耄耋之年的李金昌老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成长在平凉泾川县高平镇大寺坳村,现在是新疆乌鲁木齐大湾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产业遍布乌鲁木齐、西安、咸阳、平凉等地。李金昌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塞外雪山深处陷困境
  遇平凉老乡热心相助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李金昌投资经营的平凉新阳光市场办公大楼里,他向记者娓娓讲述起半个世纪前他与三个平凉老乡在异乡相遇相识并得到无私帮助的往事。
老舍老伴和儿子一起回访李金昌老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迫于生活压力,19岁的李金昌辞别父母妻儿,一路西行,逃荒要饭到新疆寻求生路。凭着吃苦耐劳,他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农五师的一名员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金昌所在的工程队被派往西山乡修建大型水库,施工地点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深处,距离西山乡也有近百公里,道路不畅,遇到冰雪天气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各种物资和生活保障品运到一个叫达板的地方,再由骆驼驼转运到水库工地。
  李金昌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考虑修水库时间长,师部决定让工程队的队员把家属老婆孩子都搬上山,水库上设了托儿所、小学。运送物资的汽车途经达板,路上有不少小河渠,冬天渠水溢出路面结冰,车轮在冰上打滑,要常去砸冰疏通道路。记得好像是1970年冬天,领导派一个班长带了我们五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达坂路段砸冰,早上在伙房领了些馒头就出发了,一直干到天黑才修通了一半多路。这里距离工地和西山乡都有几十公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把我们困在雪山深处的半途。天一黑,气温降到零下四五十度,穿着厚棉衣也冻得瑟瑟发抖。我发现附近不远处有国家为了救助牛羊过冬空投的麦草垛子,就钻进麦草堆中让工友往我身上加了一层厚厚的麦草保暖,其他几个人也学我钻进麦草堆中取暖。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看见不远处有人家烟筒冒烟,我们前去讨水喝,敲开门发现是三户回族老乡。我一张口说话,回族老乡立即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甘肃平凉人。回族老乡高兴地说,在这个地方难得见到家乡人。原来他们是平凉的回民,六十年代逃荒要饭流落到新疆哈密偏僻的西山乡一带。土改后,西山乡把从巴依(财主)手里没收的几群羊与十几亩地分给了山民,几户哈萨克族放羊,三户回族老乡种地,在一个叫白旗的地方住了下来。
失散50年的“老兄弟”终于相见,百感交集。
  李金昌说,在天山深处碰见家乡人都格外高兴,当天每家宰了一只羊,炸了油饼,三家轮流招呼我们,三个男主人轮流作陪,一天吃了九顿饭,家家都是手抓肉、油饼。当晚我还和老郭一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老郭一边熬茶一边和我拉家常,直到深夜才睡。那时兵团粮油还是严格执行定量供给,我们身体壮的劳动力根本吃不饱,老乡们所在的牧场肉食多,在当时可以说生活丰足。我返回水库时,三家都给我包了好多羊肉、油饼,对我亲热至极,几个同行者称赞说我们平凉人淳朴、老乡观念重又待客热情。
  说起几位平凉老乡的热心和厚道,李金昌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年春节几位老乡骑骆驼赶到水库,又给我送来了整只羊和清油,听说我爱人在山上生小孩坐月子,几个回族老乡除了送白面外,还让白旗的哈萨克族人套了三只大雪鸡(那时还没保护动物之说),专程送了过来给我爱人吃。修了两年多水库,我们一家认识回族老乡后再没短缺过油和羊肉,工友们都很羡慕我有平凉老乡接济。
  一声“老乡”情深义重
  50年“寻亲”杳无音讯

  今年正月初八李金昌刚好年满八十,事业有成,儿孙满堂的他,却有着一桩未了的心愿,那就是还没有找到50年前在新疆哈密帮助接济自己渡过难关的平凉老乡。
  两年后水库建设工程宣告下马,李金昌和工程队撤回了红星二场。记得搬回农场的第二年,三个老乡骑着骆驼带着羊肉等土特产,寻到红星二场来看望李金昌。他招呼老乡住在场部招待所,老乡返回时他给孩子们买了一些玩具与小食品。后来他调到红星三场,就和几个老乡失去了联系。
  改革开放后,李金昌在哈密筹建了红星砖厂,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又在乌鲁木齐组建了大湾房产集团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后来又到陕西投资了咸阳新阳光西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2年10月,他应邀回到家乡,投资兴建了平凉新阳光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是目前陕甘宁核心区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集各种蔬菜、新鲜水果、干果、粮油批发、劳务、运输、中介为一体,具备先进的蔬菜储藏保鲜、加工配送等配套设施和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植物检疫、质量安全检查等服务功能,年交易量达90万吨,交易额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一万多个。
  在平凉开始筹建市场时,他就不断打听平凉回族老乡老郭、老舍、老毕三家人的消息。他心想,这些年家乡也脱贫奔小康了,他们几家也不会长期居住在大山里,也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吧。于是,他托人四处探寻三位老乡的下落,但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任何信息。
李金昌春节前慰问杜家沟残疾人和困难家庭。
  李金昌的新阳光市场规划征用了崆峒区柳湖乡杜家沟村的土地,杜家沟是个回民村,他当时除了一次性交纳了土地征用费(包括土地费、农民养老保险金及青苗补偿费等)还捐献20多万元修建了村托老站。从市场筹建开始至今,他每年都要对杜家沟残疾人和困难家庭进行慰问和资助。今年春节前,他又给40多户残疾人、困难家庭每户发了一袋面、一袋米、15斤清油、500元红包,还给村里的残疾人送去了10辆轮椅和多种残疾拐杖、专用座椅等。
李金昌给杜家沟残疾人捐赠轮椅、拐杖、专用座椅等。
  李金昌表示,十几年来,他之所以对杜家沟的村民这么慷慨资助,除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外,更多的是出于对50年前那三位平凉回族老乡的感恩回馈。不少杜家沟村民在新阳光市场里做些小生意或务工,李金昌经常和村民们说说笑笑拉家常,相处得很是融洽和谐。
  去年,李金昌在市场里碰上了一个手上缠着绷带的回族青年,询问后得知,小伙子晚上做豆腐,白天开着一辆6000元买的二手货车到市场卖豆腐,因疲劳过度车辆撞出路沿掉下了泾河滩,车毁人伤。因家庭困难,他把绷带挂在脖子上坚持到市场来卖豆腐。听了小伙的遭遇后,李金昌当即给了他一万元,让小伙子再去买辆差不多的二手车。看到这一幕后,市场里的经营户齐声称赞。他们说,这个卖豆腐的小伙子一天交给市场一二十元的摊位费,李董事长一下子就资助他一万元,夸奖李金昌不愧是全国民族团结模范。
  八十寿辰收到最好“贺礼”
  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戚”

  正月十五,李金昌在老家过了八十寿辰回到新阳光市场,杜家沟村邀请社火队来到市场给他拜年贺寿,让老人家深受感动。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他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弥足珍贵的“寿礼”。在和村支书闲聊时,他向支书打听是否认识姓毕、姓舍、姓郭的回民,并给支书讲述了他和三位回族老乡50年前的故事。支书告诉他我舅就姓舍,早些年逃荒要饭在哈密呆了十几年,听说在哈密西山乡一带住。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李金昌激动得站了起来,不顾下雪天冷路滑,自己行动不便,当即就要去登门拜访失散多年的“老弟兄”。他让家人筹备了几盒干果,抱了几箱市场春节包装的净菜,让支书带路冒雪赶往十里铺村。因为老舍的院子在一个巷道深处,汽车进不去,李金昌就坐着电动轮椅前往老舍家拜访。
跨越半个世纪来相见的两位老人回忆往事。
  一进屋,看到眼前这个白须飘飘的回族老者,他一眼就认出了50年前那个干散利索的老乡。因老舍事已高,患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表达行动都不太方便,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昔日前来家门口求助的平凉老乡,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拉着李金昌的手,用不太清楚的话语嘱咐儿子立刻宰羊招呼老乡。老舍的老伴身体尚好,她仍清楚记得李金昌是泾川人,在山上修过水库,说老舍还给老李送了小炕桌。随后,在老舍后人的帮助下,又联系上了老毕的后人,遗憾的是老毕已经去世。老郭至今仍生活在哈密,他的女儿生活在平凉。历经半个世纪,昔日的平凉老乡通过电话联系到老郭时,两位老人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互致问候,互诉衷肠。三家后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畅谈了近两个小时。闲聊中得知老郭的外孙租了新阳光市场的门面开炒面馆,李金昌当场表态门面房租金全免。
  临别时,李金昌邀请大家隔天到百兴园餐厅与市场经营户一起去聚餐。宴席上他向市场所有经营户深情讲述了50年前在新疆哈密遇到老毕、老郭、老舍三家回族老乡的故事。他说,尽管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老乡无私接济我们家的生活,使我在困难中感受到平凉老乡的温暖。我们相识在天山深处,两年多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50年来我找遍了口里口外,现在终于找到了他们三家人,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
  第二天,老舍的大儿子陪着他80岁的老母亲专程来市场,给老李送来了四笼回族传统美食蒸鸡,两家人又聊了几个小时,还电话联系了远在哈密的老郭。李金昌叮嘱儿子和三位老乡的后人:我们有幸在分别半个世纪后还能见面,这真是天大的缘份,一定要好好珍惜。曾经的交往萍水相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今后你们下一代、下下一代要常来常往,经常走动,互相帮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是亲戚。
  李金昌老人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用心书写讲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感恩之情,还因为这个故事里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基因和种子,期望它代代相传,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