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来,多地暴发新一轮新冠疫情,感染者数量增多,网络上对感染者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调侃式地把新冠阳性感染者称作“小阳人”“羊”,随后又出现了对性别年龄做出区分的“公羊”“母羊”“老羊”“小羊”,更有个别人员在白色防护服背面画上了“抓羊”的图片。专家表示,这类称呼不尊重病患,且有矮化、去人性化的倾向,容易造成歧视、排挤的次生伤害。
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有句流传甚广的警句:“言语犹如微小剂量的砷:它们不知不觉地被吞食了,似乎显示不出任何作用,而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毒性就会体现出来。”从“小阳人”到“公羊”“母羊”“抓羊”,从最初的调侃逐渐发展成歧视、排挤,一个本已身处窘境的群体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污名化、标签化了。
其实,真正有“毒”的、被污染的并非语言本身,而是那些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及其思维方式。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凡人英雄的勇毅、良善和奉献,也照出了少数人的偏见、无知和自私。某种角度上看,污名化新冠感染者也是一种需下大力气防治的“病”。
抗疫两年多,“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者”已成社会共识,诸如“小阳人”“公羊”“母羊”等称呼,看似调侃实则暗藏伤害和歧视——“我们”是安全的,而“他们”是有危险的。
从麻风病到乙肝,从艾滋病到宫颈癌,从白癜风到抑郁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不少疾病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去歧视、去污名的过程,新冠肺炎也不例外。
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针对感染者的污名化、暴力化倾向,尤其值得警惕,这不仅会给感染者造成无谓的精神负担,还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讳疾忌医的情绪,甚至故意隐瞒行程信息等。
从最初的“封堵武汉人”到如今的“抓羊”,现实一再提醒我们:感染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相较于治愈疾病,治愈对疾病和病患的歧视同样不可忽视。对此,相关部门、平台要拿出积极作为,及时叫停、处置相关行为。
疫情之下,我们需要的是齐心协力、抱团取暖。善待感染者,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