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一
前言: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始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最终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取得胜利。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签署《日本投降书》,标志着战争的正式结束。1945 年 9 月 3 日,国民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一天庆祝胜利,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根据历史记载整理续写)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陕南大地涌起一股澎湃的革命力量——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他们宛如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秦巴山区的抗战之路,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火种初燃:觉醒的陕南热血青年
20世纪30年代,山河破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民族危机如乌云般笼罩着中国。陕南地区的进步青年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艰难征程。
1931年3月,何继周(后改名何振亚)、沈启贤、徐海山、孟子明等陕南籍进步青年,走进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十七师军官训练班。“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如惊雷般震醒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共产党员学员们积极行动,通过各种方式,向身边的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在学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树立起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
1932年11月,何继周、沈启贤等人又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沈玺亭团在平利县城办的干部教育班。教育班大队长张惠民,这位参加过宁都起义的革命者,如同一位播撒火种的使者,秘密向学员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作战、严明纪律和艰苦生活。这些新鲜而充满力量的故事,让学员们对革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心中的革命火焰越燃越旺。
同年12月初,贺龙率领红三军经安康东南部入鄂川,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极大地激发了教育班学员们的革命热情。沈启贤迅速联络何继周、孙善堂等有志之士,秘密组织了“陕南抗日救国赤卫团”。他们草拟了抗日救国八条宣言,庄重盟誓,决心结业后各自联络人员,发动兵变,投身红军。
1933年7月,平利干部教育班结业,“赤卫团”成员被分配到沈玺亭团各连担任班、排长。他们以此为掩护,在下层军官和士兵中秘密开展联络工作,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积蓄力量。1934年,局势愈发严峻,安绥军沈玺亭团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二旅第四团。12月,红二十五军入陕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警二旅奉命进入秦岭山区“追剿”。这看似是一场围剿,却在客观上为何继周、沈启贤等人提供了接触红军、了解红军的宝贵机会,也大大加速了兵变的进程。
力量汇聚:组建陕南游击纵队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酝酿和充分准备,陕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如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1935年12月至1936年9月,何振亚、沈启贤等进步青年领导了多次英勇的兵变。
1935年12月7日,柞水县营盘,陕警二旅四团的1个排,在七班班长张子新和士兵王展(王武林)、罗少伟的带领下,毅然举起起义的旗帜。仅仅4天后,12月11日午夜,长安县引驾回,何振亚和洪九畴、张孝德等百余人,处决反动连长张锡武后,发动起义。1936年9月9日,商县夜村,沈启贤、李传民率领四团四连,处死反动连长,再次起义。
这3支起义部队会合后,以何振亚部为基础,组建了陕南游击纵队。他们以红军为榜样,学习红军打富济贫的优良传统,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在镇安、柞水、宁陕、石泉、汉阴、安康一带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
1935年12月26日,游击队突袭镇安县穆王坪保安队,一举缴枪9支,初战告捷。1936年2月3日,石泉县马池也响起了游击队的枪声,他们成功缴获步枪3支和一批物资。2月24日,游击队重返镇安县瓮沟街,攻破四方寨,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陕南游击纵队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还在队伍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成绩斐然。他们废除了旧的军阀制度,实行官兵平等,让每一位战士都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他们打富济贫,为群众谋利益,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他们对战士严格要求,爱护群众、帮助群众,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军事力量相对单薄,又与红七十四师联络中断,游击纵队陷入了孤军无援、粮弹缺乏的困境。为了保存实力,他们采取“缓兵计”,先后在镇安县栗扎坪和汉阴龙王沟(后划归宁陕)两次有条件地接受了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收编。
在接受改编的艰难时期,陕南游击纵队与安康专署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们坚决将编余人员组成几支游击队分散活动,互相策应;先后派出五批地下工作人员,到各县策动保安队兵变;仔细审查受训归来人员,清除叛变分子;在安康等地设立秘密联络站,密切掌握敌人动向;公开揭露安康专署杀害李伯亭等革命志士的阴谋和罪行,迫使专员魏席儒承认“此为部下所为”;限制敌副官的活动。通过这些针锋相对的斗争,游击纵队成功挫败了敌人企图以招抚消灭这支部队的阴谋。
1936年5月下旬,安康县茨沟发生“匪祸”,特务大队“奉命”前去“剿匪”。何振亚巧妙地借机移驻距安康县城150华里的东镇东沟口。此地位于安康、旬阳、镇安三县的接合部,山高路远,易守难攻。何振亚屯兵于此,认真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为部队独立自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持了部队的人民性和革命性,为后来的再次起义和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警二旅四团八连排长徐海山起义,率部10余人历经千辛万苦到东镇与何振亚会合,继任副大队长。苟树林也率一部分游击队员,从紫阳凤凰山赶到东镇与何振亚会合,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军旗猎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西北特别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陕南游击纵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年5月,原在陕西警二旅四团手枪连任班长的沈敏,从沈启贤的来信中得知陕南游击纵队被安康专署收编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从北平急回西安,找到杨虎城宪兵营营长金闽生(中共党员),请求解救游击纵队。金闽生同中共党员杨江、杜瑜华迅速向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书记谢华请示。西北特支果断决定派杨江、杜瑜华和沈敏到陕南做何振亚的工作,争取把这支武装力量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并指定由杨江总负责。
6月初,杨江等人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安康东镇。何振亚、徐海山等态度坚决明朗,表示坚决接受党的领导。1936年8月9日夜,西北特支派杨江向已到茨沟老庄的“特务大队”传达党的指示,宣布以“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命名组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何振亚被任命为军长,杨江为政治委员,杜瑜华为参谋长,沈敏参与领导协助何振亚工作。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部队从茨沟出发,向五里铺发起进攻。五里铺战斗取得胜利后,他们经叶家沟、冉家砭北上,到达大河属地蒿溪。8月12日,经过连续的辗转行军,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抵达大河紫荆乡(时属镇安县),住在地主刘大乾及附近几户院子里。军委决定在这里举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正式成立大会。战士们连夜刻印《宣言》、传单、标语,紧张而有序地筹备成立大会的各项工作。
13日,阳光洒满了紫荆刘家大院,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那一刻,红旗飘扬,军歌嘹亮,这支新生的抗日力量,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正式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程。
会后,部队在紫荆刘家院子、潘家院子、谢家院子、段家庄进行休整。在休整期间,他们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场胜仗——全歼了盘踞在紫荆洪岩寨的地方保安队王三春的队伍4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何振亚将洪岩寨命名为“德胜寨”,这个名字,成为了抗日第一军英勇无畏的象征。
北上抗日:屡建奇功的辉煌征程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自成立至1937年1月的5个多月时间里,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壮大队伍,纵横驰骋,先后转战安康专区的宁陕、石泉、汉阴、安康等,商洛专区的镇安、商县,汉中专区的洋县、城固、西乡、佛坪,展开了太平寨、毛坝场、东镇、马坪、火石沟口、周家坎、迷峰岭、涧池、堰坪等20余次激烈战斗。
在战斗中,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积极主动争取政治上的指导和军事物资上的支持,与友军协同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6年9月17日,部队从马坪、复兴等地到达枧沟,在黄家老屋场与红七十四师胜利会合。双方商定划分作战范围,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镇安县以西活动,红七十四师在镇安县以东活动。红七十四师还向抗日第一军赠送了一批枪支弹药,为他们的战斗提供了有力支持。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北特支领导人徐彬如以“西救会”宣传部负责人的名义,于12月20日在介绍“西救会”历史、纲领和活动情况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布“民众武装组织方面的工作,在陕南有抗日第一军的建制”。12月下旬,中共西北特支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关系交给了中共中央代表和红军代表团。
为了阻止南京方面的部队西进潼关,中共中央代表命令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改为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迅速赶往潼关以东参加破坏铁路行动。1937年1月,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根据红七十四师的指令,从安康北山出发,昼夜兼程向蓝田开进。主力部队到长安县子午镇后,杜瑜华、沈敏从西安返回部队,传达上级新的命令: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第一军归红十五军团领导。部队即刻星夜疾进,于2月9日晚过咸阳桥,次日中午抵达礼泉县叱干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
1937年3月初,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的两支部队在甘肃庆阳驿马关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尽管沿途历经艰难,有人员减员,但仍有700余人。何振亚任团长,李雪三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杜瑜华、张英勃在政治处工作。部队开始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不断提升战斗力。
8月,红十五军团警卫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警卫营,不久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那里,他们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警卫营的战士们主动出击,英勇拼杀,给日寇以迎头痛击,打出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威风。随后,警卫营又参加了粉碎日寇的九路围攻等多次战斗,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0年,八路军一部奉命南下支援新四军, 三四四旅扩编为第二纵队,警卫营扩编为新六八八团,归新四军三师建制。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三师进军东北,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39集团军117师,从东北一直打到了广西。1950年10月20日,沈启贤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39军参谋长,率部跨过鸭绿江,在云山地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重创美军号称“常胜军”的一个联队,俘虏美军2000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17师改为武警部队,驻辽宁。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传奇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上一篇:中国对人类做出最伟大贡献的结论 贯彻落实党中央英明决策刻不容缓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