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先锋网:全新视角聚集新时代中的先锋事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页 > 文化教育 >

郭谦:孔子精神——仁爱天下(图说中国精神)

时间:2021-09-18 10:59 来源:未知 作者:蚂蚁传媒

导语:仁爱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成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由近及远、由亲至疏。“泛爱众而亲仁”,即爱天下之人。即使是身为国家的统治者,也要行“恭、宽、信、敏、惠”爱民,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那么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就不难实现了。

 

   正文:

   孔子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拯救天下,推行礼治社会。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列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思想。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续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孔子的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师兄弟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旁嘀咕:“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默默无言。想不到劝说他们的言辞,只好进到屋里,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圣贤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与得失无关。他们心中理想、信念坚如磐石。尽管孔子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出大儒的气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教学因材施教,他的教学方式是成功教育的典范,类似的例子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于可意会而不可说的范畴。

   不过,孔子有一段话,却点出了要领。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它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它才好象不存在呀。

    孔子主张治理国家“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季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从社会财富、团结、安定三个方面思考国家大事,彰显仁爱之心。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问人多了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教之”,富与贵是孔子让大众摆脱贫困的大思路,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结语:

当今“仁爱”已上升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孔子的富民理想正在成为现实。不久前,国家领导人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看到孔子的仁爱观,是从人是自然之子,人性的本能出发,具有朴素的、自然的情感和行为,也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今天的仁爱具有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爱。我们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让几千年来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的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的纽带。

上一篇:郭谦:从三星堆古酒瓶谈三星堆考古惊世发现

下一篇:山河无恙——已故国际艺术大师蔡丰名博士的家国情怀

蚂蚁传媒网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