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线上演唱会:怀旧背后是谋新
1976年,邓丽君在香港“利舞台”举办个人演唱会,此后30多年,演唱会作为具有极强“沉浸感、交互感”的视听盛宴,从舞美装置到音频技术均屡有创新。最近,多场线上演唱会引爆社交网络,在释放满满怀旧感之余,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时代变化新的切片。
线上演唱会的形式并非近几年的独创。2000年,麦当娜成为全球首个举办线上演唱会的歌手,王菲、汪峰、李宇春等一众明星都曾尝试过线上直播演唱会实况;2019年,曾有国风音乐演唱会的直播间吸引来300多万观众,轰动一时。本轮在线演唱会虽然在疫情期间被搬上网络,但它并不全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方面,今年一季度,许多演出活动被取消或延期,商演公司运营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42亿,占网民整体的13.8%。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疫情并非在线举办演唱会的唯一原因,而是其催化剂:在供需关系面前,庞大的用户基数既是传播的流量基石,又有变现的想象空间。因此,如果说在线演唱会已显现出某种风口特质,那这阵风其实蓄势待发久矣。
线上演唱会的模式仍处在“试水”阶段。本轮线上演唱会大多采用“集体怀旧+形式创新”模式:五月天的蓝色电子票根、陈奕迅的慈善音乐会、后街男孩梦幻联动西城男孩、Beyond和周杰伦的录像“直播”……看似是金曲和歌手让人感慨“爷青回”,其中也包含着商业模式对时代心理的洞察。疫情期间人们更渴望与他人互联,以“集体性”的存在消解个体孤独感;而音乐正是通往集体记忆的“高速路”,极易让被疫情阻隔的群体共鸣得到满足与释放。因此,无论是演唱会现场的“万人大合唱”,还是屏幕里一闪而过的表情、弹幕,个体的发声并不仅是为了听到自己,而是让自己与更大范围的“同类”相连,这是唯有演唱会才能带来的独特体验。于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老行业的面前:线上演唱会应该更像线下演唱会,还是相反?值得玩味的是,如今的线上演唱会正是沿着这两个方向试探。
线上演唱会的未来仍有多种可能。从线下转型线上,技术手段创新变得更加重要,甚至可能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让体验更具临场感?如何用更便捷的方式实现即时互动?当下,手握种种“黑科技”的企业已跃跃欲试,比如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播出演唱会、360度自由视角技术和“云包厢观演模式”已应用于体育赛事直播、XR(扩展现实)技术能让线上观众看到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舞台……除此之外,以音乐为主场景的创新商业模式也在悄然酝酿:“演唱会+电商”会有哪些新玩法?“免费音乐会+知识付费”能否让更多人懂音乐、做音乐?VR演唱会能否带动虚拟偶像经济?线上音乐会能否与年轻人和国风国潮融合,带动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者?
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线上演唱会可谓“生逢其时”,而线上模式还将有哪些即将上线的新玩法,值得期待。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主任)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