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先锋网:全新视角聚焦新时代中的先锋事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页 > 文化教育 >

漫话民族佳节

时间:2024-02-01 11:50 来源:未知 作者:蚂蚁全媒体

刘海旺

(一)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我到世纪豪园南门地摊儿买菜。我沿豪园南门大街慢走,看看都有卖啥的。我想,既然是端午节,就先买凉糕,要了1斤六块钱;再买粽子六个,十元钱。而后看到煮熟的新玉米棒子,买了两个,五元钱。走到地摊儿东头,看到又红又大的李子,买了3斤,十元钱,还买了一把艾草。这个时候媳妇儿跟过来了,说今天是端午节,你都买啥啦?一看有粽子,就先吃了三个,边吃边说:“今天是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得说安康。”我赶紧放下菜篮,把发出去的送快乐的微信改过来送安康。至于媳妇儿说的是否有道理,来不及考证了。先听话,改过来最好。天天和媳妇较真,那是自讨苦吃。后来回到家,仔细一想,媳妇儿也是晨练散步半道听说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其实都无法考证与理论对错,民俗以信为上为好。媳妇儿的话,平时以听为好为妥。细想许多习俗,如果变成百姓的生活习惯,年复一年,时间久了就成为民俗了。像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大概就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俗很多时候,是一种生活习俗,是精神寄托。民众是过节随俗,随俗而乐,随俗而安,随俗而福。

端午节,南方吃粽子,赛龙舟。北方喝酒就粽子,话安康送祝福。

(二)

今天,农历8月15,民俗叫中秋节。今天也是公历2020年10月1日,是国庆节。双节相遇相合在同一天,合起来就是中国节,非常有意义。上次中秋与国庆相遇还是19年前,下一次要等到2031年。今年赶上好时光,坐在家里就碰上了,和我一起碰上的还有普天下的华夏子孙,奋起与复兴中的中华民族。

早上,在世纪豪园南门,我晨练观察,人们买菜、买葡萄、买肉、买月饼,比平日里买的量大多了,肉都要3斤以上。蒜苗7元1斤,人们抢着要;西瓜1.5元一斤,大家争着买。

话中秋,团圆庆中秋,在中国是传统习俗,是大节日。从城市到乡村都很重视。今年更是喜庆团圆庆丰收、贺国庆的大节日。每当这天,祖国大地,家家户户都在欢庆双节,都要举杯畅饮,开心快乐地度过这美好的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过节的气氛都是满满的、浓浓的,非常有中国民族特色,极具韵味与感染力。

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在十五前打月饼。自个打,少的每家打10斤左右,多的打30多斤左右,打好了放凉房当干粮吃。一般在中秋节前十天就开始打月饼了。打月饼用的鏊子,各家各户排队等着用。月饼是用白面做的,先和好面,放大盆醒着,时间够了再放上麻油和红糖,一般十斤白面放一斤麻油、一斤红糖。烙的时候。要掌握控制好火候,这样烙出的月饼自然好吃。为啥家烙月饼好吃,我体味是百姓家自产小麦磨的面,当年的小麦当年磨,面有麦香味,再加上当地自产的麻油或胡麻油,再放上红糖,自然烙出的月饼味道香甜可口。现在,很少能吃到那样的农家月饼了。我进城四十多年了,再没有吃到过那种小时候母亲烙的月饼。包括莜面也不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我记得小时候莜麦是用炒锅炒的,炒熟了再磨面,那莜面有点黑,莜面味特浓,吃起来挺香。烩菜莜面或凉拌黄瓜丝、水萝卜丝带酸汤的莜面都别有风味,挺好吃的,不像现在城里的莜面那么白,味道跟白面似的,基本上没有莜面味。饮食同文化相同,百姓都喜欢原生态,因为那自然环保不掺假,放心。

还有一幕我特别想说,那就是每年到八月十五的晚上,父亲总要把月饼、水果、西瓜等放在板子上,待月亮升上天空,摆放在显眼的地方,供奉给月亮爷看。这个习惯,我随父亲,进城以后也一直保留着。传统习俗,不问缘由,信奉和坚守就好。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尊重尊崇农村饮食文化、传统习俗,我觉得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现在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老传统也融入了新内容。但不管怎样,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不能丢,要传承,要发展。弟子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国宝。

农历八月十五一过,到了霜降,深秋季节,气候还是格外暖和。在我的记忆中,2023年的秋天,算是历史上最温暖的秋天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东北城市沈阳,也是有史以来,有记载最暖和的秋天了。今年,入冬的寒流来的较晚。我家阳台上的盆栽小菜园,立秋后才挂果的冬瓜、西瓜,由于天气暖和,易于作物生长,也都长成熟了。冬瓜有6斤多,小西瓜有2斤多。

一大早,我陪同老伴到小区世纪豪园南门外菜摊来回转。这个菜摊,卖蔬菜水果、各种肉类、各种海产品、水产品,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近20年的早市历史了,每年夏秋季,是旺销时节。早上,人来人往,吆呵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很热闹,也很繁华昌盛,极富人间烟火气。我大致问了一下,猪肉10元一斤,猪脊骨9元一斤。牛羊肉都是32元一斤。从2020年到现在,一直是这个价位,上下浮动面小。这也客观地反映出城市的菜篮子稳定,市场物价平稳,市民生活有保障,比较放心。我又问了一下其它菜价,土豆0.9元1斤,黄瓜2元1斤,豆角3元1斤,园白菜3斤1元,长白菜0.3元1斤,白萝卜、青萝卜3元5根,有6斤多。芥菜0.6元1斤,尖椒0.5元1斤,大葱0.5元1斤,地葫芦最贵,8元1斤。

前几天,老伴同事,老俩口要回北京过冬,临行前,给拿来3个淹菜小缸。这一下,刺激起老伴原来的爱好。已经10多年不淹菜的她,突然间又来了兴趣,嘴上念念叨叨,象背口诀似的,说:还是再淹点菜吧,冬天,吃着方便。于是,就拉上我,来菜市场选购菜品了。买了6颗长白菜,18斤多点;10斤雪里红绿菜;10斤芥菜圪塔;8斤地葫芦。6斤黄瓜、3斤长豆角、2斤尖椒、1斤鲜姜。另购2袋块盐、10袋山西老陈醋。6颗长白菜,是淹酸白菜。10斤雪里红是用盐淹制,保持绿色品味。冬天,肉沫黄豆炒雪里红,吃起来很爽口,在张家口地区是名菜。10斤芥菜圪塔,用盐淹咸菜。8斤地葫芦,用8斤陈醋、半斤白糖 ,放入小缸淹制,3天就能吃。6斤黄瓜,切开分段,和3斤长豆角、2斤尖椒、1斤鲜姜,一齐放入小缸,用酱油淹。入缸前,先用半斤麻油炒花椒、大料,油凉了后,倒入小缸。再放2两高度白酒,增香防腐。一星期就能食用 ,吃起来,口感好。老伴把她淹制好的小菜,搁三岔五,分送好友同事。大家都夸好吃,还想预定。老伴淹制小菜,是一流水平。刺绣、织毛衣,是超一流水平。家人穿的毛衣,都是老伴亲手编织的。式样新颖,款式色调都很讲究,穿起来很舒服。刺绣,红楼群芳图(金陵十二钗)2.8米✕1.8米,有两幅成品。还有一幅2.8米✕1.8米牡丹争艳图,很好看,也很见刺绣功底。刺绣作品,功夫长,耗时。须有耐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一针一线慢慢绣,才可成就大作美图。远望,是另一幅景象,象摄影作品,美不胜收。

说到淹菜,让我不由得想起老母亲。在世时,每到深秋季节 ,年年都要淹制两大缸酸白菜。每个缸能放一百多斤白菜。那白菜入缸前,还要先在开水锅里过一下,再入缸。此外,老母亲每年还要淹制一小缸碎芥菜,带缨子的。一齐切碎入缸,吃起来,酸酸的 ,口感也很好。地里长的绿西红柿,母亲摘回去,用小缸淹制好,吃起来也很棒。胡萝卜,淹制成酸口的,吃的时候,切成丝,也很好吃。母亲养育子女多,淹菜、做饭、缝衣服、纳鞋,样样精通,样样惠顾,样样操心。劳累一生,劳苦功高。天下母亲,都很伟大。淹菜,是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南方,淹萝卜、淹榨菜、淹肉、做酱等。北方,尤善淹酸白菜、淹芥菜圪塔、淹地葫芦等。到现在,城市、乡村,这些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而且,世世代代传承,风靡华夏,走向世界。每到冬季,酸菜白肉、酸菜涮羊肉 ,很受中外食客欢迎。热乎乎的,有说有笑,再喝上点小酒,气氛就更浓厚了。不仅香味浓,而且极富民族风味,也便于饮食文化交流。

从古至今,仓里有粮,缸里有菜,百姓生活踏实放心。

(三)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节,挺重视的。那时,村里有一个大水库,夏天能游泳,冬天结冰,可以滑冰。腊八节的前一天下午,大哥、二哥会领上我到已冻结实的水库刨冰。通常要先选择好冰面,用铁钎凿一个半米见方的冰块。即用铁钎先把冰块四周挨着凿二十公分深的圆孔,凿通凿好了,再用铁棍顺着凿开的冰孔眼,用力把整块冰橇起来。然后用小车把冰块运回家,放在屋檐下的大石头上。腊八早上六点多,母亲把腊八粥熬好了,用小碗乘上,把粥放在冰块上。粥是用小米、小红豆和红枣放一起熬的,小红豆头一天得先泡好。七十年代以前,年年如此。至于为什么要把粥放在冰块上,我想是一种风俗习惯。可能是敬天敬神,让长生天看到百姓五谷丰登,有粥喝。而冰是水的结晶,生命生活之源,洁白如玉,挚诚挚善挚纯。放粥代表百姓纯洁的心灵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腊八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先祖和神灵的一种古典祭祀议式。因为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故称这个月份为腊月,把进行议式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腊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二说腊八粥的由来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 ,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了。

当然,有关腊八粥的由来,还有另外的传说。据说跟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有关。也有说跟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有关。地域不同,随生活习惯,传说也各异。

每年到了腊月,村子里娶媳妇、娉闺女的也多。当地老百姓管这大办喜事叫办事宴。都要请带东的。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集宁等城市,现在大办喜事,东家要请5—6位带东的,统一着装,新婚典礼那天,带东的人在主席台一字排开,主持人要一一介绍,议式很庄重,也很隆重。村子里娶媳妇的,在七十年代以前,新娘距离婆家远点的,通常要备好两辆马车,娶亲的队伍,早上三、四点钟就出发了,中午十二点以前坐着马车把新娘接回来。新娘一到,马上放鞭炮。新郎官把新娘领进家,上炕稍事休息,在自家院子里就举行典礼议式,带东的要当众宣读亲朋好友的贺礼单。这个时候,全村人都会来看热闹,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东家的底亲,姑舅、姨表亲们一般提前两三天就来了。住宿问题,是全村总动员,实行派住制。谁家大,能安排,就往谁家派。这叫户帮户,喜事要派住。这也是祖上就传下来的好习惯,现在仍保留着,很自然很纯朴的。村子里办喜事办事宴,一般都要吃油炸糕,吃大烩菜,有肉、粉条、豆腐、酸菜。都要生大豆芽、绿豆芽。婚宴上都要上烧猪肉。这几道菜,现在一说起来,我都会流口水。尤其那个烧猪肉,膘子挺厚,块大,夹上一块放到嘴里,吃起来满香满好吃的。做法很地道,也很实惠。是一道开胃下酒的好菜。现在,村子里娶亲,也不用马车了,改用小汽车了。酒席也跟城里一样了。典礼也同城里学了,也请唱歌跳舞的啦。可我觉得还是坐马车,坐花轿,更喜庆、更热闹、更气派、更接地气、更自然庄重。

在老家,到了腊月,好多农户就开始杀猪宰羊。杀猪宰羊都得雇屠夫 ,每个村都有这样的人才。腊月里都排着队请。杀猪宰羊都是技术活,不请师傅是不行的,人家师傅给收拾的利索干净。杀猪这天,通常要请亲朋好友吃杀猪菜,要吃油炸糕,大烩菜。宰羊,要全家人跟师傅一起吃饺子。都是有讲究的。也是老习惯了。

腊月里,家里人口多的,做母亲的,还要熬夜加班加点给儿女们手工缝制新衣服,很忙很辛苦。拆洗被褥往往也是在腊月里完成。

通常,过了腊八节,普通百姓家就开始备年货了。炸糕、炸丸子、炸麻花、炸麻叶,蒸馒头,炒瓜子,做肉蛋蛋、菜蛋蛋。肉蛋蛋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牛肉的。菜蛋蛋有酸菜的、胡萝卜馅的。做好的年货,通常都放在冷凉房的大缸里,腊月和正月十五前用。七十年代以前,村子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如此。花生、水果、蔬菜、饮料、鱼和海鲜等,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糖果,当时,有一点,但很单一,品种不是很多。农民家里吃糖少,过年,一般都是自家用甜菜熬的糖饧,稠稠的,粘糕也挺好吃。

(四)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北方内蒙,山西等地家家户户要吃油炸糕、大烩菜。也有吃饺子或炖骨头的。逢九的,在这一天要换上红衣服。

生大豆芽、绿豆芽、磨豆腐也会在小年以后开始落实。大豆芽生好了,要分拣去皮,拣干净的大豆芽,用开水煮好后,放在一个小坛子里备用。吃的时候,从小坛子里用笊篱捞上一大盘,放上点盐、酱油、葱花、炸花椒油即可食用。自家生的绿豆芽,一般用小坛子把绿豆先泡上,每天用清水料一下,把小坛子用枇枇盖好,倒立放热炕上,用被子盖好,一般五天就长好了,又粗又大又壮。用开水焯了后,也放在小坛子里用凉水泡着备用。吃的时候,也用笊篱捞上一盘一伴就可以吃了。在农村,讲究的人家,还可披上点猪耳朵,就更可口了。绿豆芽凉伴,任花椒油。在内蒙西部城乡 当地盛产的扎檬檬花炝锅伴豆芽,味道更好更香。豆腐,村子里有豆腐房,用黑豆可以换。也可以拿钱买。不过,得排队预定。那豆腐是现磨,用大铁锅煮,用老浆点,去掉豆腐渣,用囵布包好,再用木棒使劲压实压成。那豆腐,实惠有劲道,吃起来味道好极了。炒菜、烩菜用都可以,能成型,不会碎。远比现在城里卖的豆腐强。

小年一过,村子里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家。粉刷房屋,换窗户纸,贴窗花。被褥凉晒拍打,也会在这个时候进行。

到了年三十上午,要扫院子,贴春联,大人小孩要换上新衣服。中午,要准备一顿很丰盛的午饭,要吃团圆饭。在内蒙,下午,要垒旺火。条件好的,垒碳旺火。条件差一点的,垒材旺火。碳旺火上,有的家庭还要放上剪好的云子,很讲究的。年三十晚上,要熬年。小时候,我记得,在凌晨两点多,开始点旺火,接财神。旺火点着了,就可以放鞭炮,放焰花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焰火冲天,过年的气氛很浓。旺火着旺了,全家人要围着旺火转三圈。预示生活红红火火,家庭兴旺发达。

现在,城里过年不让放鞭炮,孩子们都感觉憋的慌,没意思。实际上,还是回农村过年好,年味浓,有兴趣。能放鞭炮,看焰火。能大口吃肉,喝酒。孩子们能磕头挣压岁钱。

在七十年代以前,初一到初五,一般农民家庭,早上,都要吃饺子,现包的。头一天晚上把肉蛋蛋和菜蛋蛋消回来,第二天早上包饺子。中午,吃熘饭多点。熘糕、熘馒头,大烩菜。那个时候,村子里吃米饭少。现在,饮食文化和城里差不多了。电视、网络再加上年青人从城里打工带回来的新生活理念,农村的老习惯,也改变了不少。现在,想吃啥,一般超市都有。而且,交通便利,进城购物也方便的很。

大年初三,在内蒙农村,按传统习惯,要迎喜神。一般早上九点多,全村人要到村头聚一聚,互相道声过年好。每家每户要把马、牛、骡、驴放出去骝一骝。年青人,还要放鞭炮庆祝一番。

风俗,是民风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习惯,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其饮食文化特点也是非常有魅力的。象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少数民族的开斋节,东北腊月的杀猪菜,农村粮食丰收的百户宴,千户宴等,都极富民族特色。

b4b541c1530a793a21dd3c4c5d2ea64

刘海旺,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曾在北京部队服役,历任卫生员、排长、连指导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作品《冬奥名城张家口》《观察与思考》《回顾与展望》《几点感悟》《难忘的第一次》《话酒》《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记忆》《漫话民族佳节》《传承文明成果,弘扬伟大思想》《锦绣河山尽情观》《畅谈趣味生活》《生活经历与感悟》《岁月蕴好,感恩时代》《光耀中国》《由感恩想到的》《亲近自然,赏大美中国与民族智慧》《歌颂伟大祖国》《致敬祖国军人》《正义的呼唤》《展望》《曙光在前》《大美中国》《故乡情》《好想走出大山》等在《人民文艺网》《首都文化网》《中华作家网》《中国文学》《中国精英文艺》《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电视台官网》《中国双拥杂志》《今日头条》《秦岭热线》等报刊、书籍、网络发表。《想家乡.念父母》《难忘的军旅岁月》《春雪》《也谈付出》《群聊热议》《乐趣》等十多篇散文,《走进北京》《赞十大元帅》《中国航天梦想圆》《银装素裹江山娇》等60多首诗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创作歌曲歌词《我好想》《好味道》《美丽的家园》等28首,在百度、网易广泛传唱,深受好评。

上一篇:传承文明成果,弘扬伟大思想

下一篇:著名诗人刘海旺原创诗歌作品精选

蚂蚁传媒网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