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立秋时节,一场细雨过后,天高气爽,荷香四溢。8月9日上午,姚增战游记散文《游心漫笔》分享会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成功举办。这次活动由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丝路文化院共同主办,陕西省政协原秘书长、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作者姚增战,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原主任、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著名文化学者雷涛,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解莉芬,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级巡视员张雄,陕西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原副主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昌军,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著名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西咸新区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廉涛,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赵西斌、常斌、张明娟、张红晨、樊忠印以及作家、朗诵家、摄影家共40余人出席了活动。
会议由王芳闻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姚增战先生的游记散文作品《游心漫笔》,以陕西的山水游踪为主,也涉及国内外一些著名景区,其中有感怀,有抒情,有反思,有批判。作者是在行走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发出了情感的火花。从表面看,这组游记写的是自然山水、江河湖海、港口岛屿、名胜古迹、名寺古镇、始祖先贤……而实质上,写的则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情怀品性和人生感悟。姚增战先生勤奋博学,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阅历十分丰富,性情豁达,胸怀宽广,决定了其文平实自然、视野开阔、境界高远,此可谓文如其人也。在这组游记散文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仓颉、老子等人文先祖的敬意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度关切与思考,从中可见姚增战先生不同于普通文人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其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性,历史性,社会性,文学性,哲思性,都是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价值,是可以伴身常读的好作品。
姚增战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他说:从内心讲,我充其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童年开始,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青年时期,职业的特点锻炼了自己较强的记忆能力,看过比较好的散文作品,可以大段的背诵出来,久而久之,也练习写过短小的散文作品,被过去工作过的地方电台和报纸采用。后来,在担任数十年领导职务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之中,无暇顾及自己刚刚萌生出来的这点爱好。
2016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游历祖国的文物古迹和名山大川,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染,产生了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在退休后的六、七年的时间里,自己先后撰写了近200篇散文作品,这本《游心漫笔》中收录了151篇。如果说《海边的遐想》是描述了自己退休后与家人在海边度假所产生愉悦心情的话,那么《又见毛毛草》的那篇散文,就是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学习和劳动的生活趣事。尤其是参观了周至楼观台、白水仓颉庙、蓝田猿人遗址、刘邦故居、鸿门宴遗址等文物古迹之后,勾起了我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联系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散文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作品在国内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以后,受到了许多读者的点赞和肯定。其中《木王十里杜鹃花》和《蜀河镇的古建筑》两篇散文,被国内许多网站采用后,很快出现数百万的阅读量,这使自己很受感动。这两篇散文在后来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银奖。2023年史飞翔读书会在读书月活动中,朗诵了我的三十多篇散文作品,各位朗诵家通过优美的声音和专业的技巧,把自己本来平淡的短文朗诵的阴阳顿挫,颇有韵味。尤其是在朗诵月启动仪式上,李震教授、陈长吟会长和王芳闻主席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活动结束时,雷涛书记亲自进行点评,给了我许多鼓励。在《游心漫笔》散文集出版过程中,陕西省原副省长潘连生题写了书名,李震教授、陈长吟会长好王芳闻主席分别作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不乏许多溢美之词,我将这些都当作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
与会嘉宾雷涛、陈长吟、解莉芬、张雄、廉涛分别对《游心漫笔》散文集进行了点评。
雷涛: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写作已是姚增战先生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认知,已经成为一种理性思维。对姚增战先生作品的评价,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看法:一是从公务员到作家的转变。姚增战先生16岁就参加了工作,年轻时就走上领导岗位,曾经在很多单位担任过领导职务,后来到省政协当秘书长,可以感觉到他行政工作负荷量非常大。我在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担任主任期间,与姚先生接触的比较多,相互了解也不断加深,从公文写作到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姚先生在这方面能够实现华丽转身,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二是由官员形象到作家形象的转变。他长期是一个官员形象,就是在公众场合要正襟危坐,甚至免不了说一些套话,但是他本身就是爱文学和爱写作的人,虽然在行政部门工作多年,但始终没有脱离那种平凡人的真诚和质朴气质。三是性格上的对立统一,就是他的刚烈性格与心理柔肠的对比。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姚先生性格是比较刚强刚毅的,不轻易苟同人,不会人云亦云。可是与他相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他对生活是怀有柔情的,平日看起来面冷,而实际上心里很热,这一点也是我们成为好朋友的重要因素。他职业转变及其背后的原因,我感觉到他的柔肠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他用这种柔肠心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强烈,就是要通过文字把这些责任表达出来,反映给有关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引起他们的重视,这就是他对社会的责任。
陈长吟:姚增战先生的文字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常常在报刊或网媒上读到他的散章短篇。他以其独到的散文创作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览读《游心漫笔》,仿佛走进了一部山水画卷,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描写和讴歌,也有对历史文化的钩沉与深刻反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的人文历史感怀,打动人的心灵。
《游心漫笔》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山水游踪文化散文集,收录了姚增战先生游历三秦大地和祖国名胜风景的心灵抒怀与文化思考。周易的天人合一之道,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又是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密钥。姚增战先生深受易学影响,他的散文中洋溢着生命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交融之美,从终南山的楼观台到北海老街的骑楼风情,从青海湖的碧波荡漾到北欧四国的异域风光,作者以深情的笔墨带着读者穿越时空,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大美之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游记,更是一部心灵的朝圣之旅,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和哲学思考。姚增战先生的散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山海游踪:自然与生命的对话。散文抒写贵在以独特视角,调动感官,捕捉细节,触景生情,传达对生命的思考。姚增战先生的散文,首先以其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启人心智。如在《木王十里杜鹃花》中,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更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亲近。
二、历史沉思:时间与文明的交响。除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讴歌,姚增战先生的散文还以其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引人深省。他勤思博闻和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使他自有不同于常人的对社会发展、历史脉络的宏观把握和解读。如在《老子与<道德经>》中,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读,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写道:"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总结。”
三、生命感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姚增战先生的散文,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他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借景抒情,由景及理,抒发生命与自然的独特感怀。如在《海边的遐想》中,他写道:"站在海边,望着无垠的大海,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海浪拍打着礁石,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更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解莉芬:今天我们跟着《游心漫笔》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了异域的独特风情,探访了历史的厚重遗迹,也一同拜谒了那些为我们留下精神财富的先贤圣哲。姚先生的文字,像一位沉稳的向导,带着我们去感知自然的奇妙、历史的深邃,以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奇闻趣事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姚增战先生的散文,为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让我们得以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组作品,从体裁上看属于游记。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行程记录。在行走中,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在观察中,他用深邃的头脑思考;而在思考中,情感的火花与思想的灵光便自然迸发出来。字里行间,既有对山川湖海的感怀,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抒情,更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姚增战先生的散文,正是他性情的真实写照。他的为人宽厚朴实、开朗豁达,这使得他的文字风格也呈现出平实自然、视野开阔、境界高远的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平实的文字背后,我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无论是他对仓颉、老子等人文先祖的崇高敬意,还是他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切关切与独立思考,都展现了作者超越个人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大境界。这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风雅,更是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对这片土地和文化最真挚的热爱。
张雄:陕西是文化大省,喜欢文学者不少,但作为正厅级领导干部,出版文学作品的特别是退休后笔耕不缀,频繁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姚先生即其中之一人也。俗话说文如其人,反之人如其文。他的行笔风格,思想深度,格局纬度,无不是对作者的最真实反映和观照。
一、其人及作品能够激励和带动他人。我与姚先生是在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中熟知的。在工作安排、活动部暑,文件把关等方面,可谓是亲历亲为,率先垂范。应该说与任上大多数领导干部并无区别。但他一周参加两次对抗性体育锻炼的坚持,可以看出他的勇敢与自律精神。后来不断看到他的随笔文章,才感觉到他是一个散发正能量,并能凝正聚和激励周边人勤奋学习的一位文化学者。
二、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抒写方式,在《游心漫笔》书中150篇随笔散文中,他先把眼中所看、心中所感所悟作基本的介绍,然后挖掘其历史亮点和过往,最后联系现实,挖掘其中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这样的叙事方式清晰简洁而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带斧凿之痕,阅读带入感强,老少皆宜,很有亲和力。
三、作品充满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这是他不同于一般作家和文人之处。他的作品常常有经世致用之效。比如在《陈炉古镇的思考》中提出的三条建议,观看《长恨歌》实景剧后的长恨歌后的几点启示等等。还有发表《走进蓝田猿人遗址》游记散文之后,引起有关方面对建设遗址公园的高度重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着实令人敬佩。
廉涛:姚增战先生游记散文《游心漫笔》,是作者心灵与外在世界碰撞后留下的独特印记,让读者透过作者的眼睛和心灵,看到、感受到了那个地方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的内心波澜。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对这部游记散文集的体会:
一、文化根脉与历史纵深。作者善于将自然景观置于中华文明脉络中解读,赋予景物深厚的历史质感。如在《老子与〈道德经〉》一文中,将百竹园的清幽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贯通,精准概括“无为而治实为顺应天道”的辩证思想,体现对典籍精髓的深刻把握。
二、物我交融的哲思升华。景物描写常成为人生哲理的载体,形成“观物—悟理—映照人生”的三重结构。比如:在《秋天的启示》一文中,从落叶飘零联想到人生暮年,提出“秋季亦是收获季”,呼吁“总结过去,力所能及做有益之事”,在自然规律中寄托积极的生命态度。
三、科学视角与诗意表达并存。兼具实证精神与文学审美,使文章既有知识密度又不失感染力。比如:在《海边的遐想》一文中,记录银滩天气骤变时“乌云翻滚,雨流成河”的细节,又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诗词点化人生无常的感悟,实现现象观察与诗性哲思的融合。
四、时空交错的叙事张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线呼应,拓展文本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拜谒仓颉话文字》一文中,将东汉碑刻、明清楹联与现代人的文化朝圣并置,凸显文字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五、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对陕西风物与历史人物的书写,彰显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比如:临潼石榴、白水仓颉庙、周至楼观台、仙游寺等本土意象,尤以《石榴的风格》一文,将石榴与中秋赠礼习俗关联,赋予方物以情感温度。再比如:对老子、白居易等陕西文化名人的深度解读(如《道德经》的治国智慧、《长恨歌》的社会批判),体现对乡土文化基因的挖掘与传播自觉。
总之,姚增战先生的游记散文以文化为骨、哲思为魂、细节为血肉,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诗性、地域与普世间建立多重对话。其散文不仅是风景的记录,更成为中华文明微观现场的诠释载体,在物我互映中完成精神家园的建构。这种融知识性、审美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书写,使文本超越寻常游记,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自觉。
在会上,来自西安的十多名活跃且有影响力的朗诵家,朗诵了《游心漫笔》文集中的篇章。
1.艺媛朗诵:《黎坪景区游记》节选
2.青山朗诵:《海口的骑楼老街》节选
3.寇荷驰朗诵:《秋天的启示》节选
4.陈红朗诵:《妙手丹青写春秋》节选
5.党端婧朗诵:《陕北民歌的文化记忆》节选
6.李斐朗诵:《木王十里杜鹃花》节选
7.孔裔章子、红菱朗诵:《老子与道德经》节选
8.王湘萍朗诵:《光雾山的绮丽风光》节选
9.林小春朗诵:《又见毛毛草》节选
10.海霞朗诵:《华胥故里杏花开》节选
11.周开忠朗诵:《有真性情者,必有高妙之文章》节选
12.贞礼朗诵:《卢浮宫绘画艺术》节选
13.刘云菲朗诵:《华山的神奇魅力》节选
朗诵家:艺媛、贞礼、陈红、王海霞、孔裔章子、红菱、党端婧、王湘萍、寇荷池、李斐、青山、林小春、周开忠、刘云菲等纷纷上台,朗诵声情并茂,情绪饱满,感染了观众,鸁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